WFU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疫情期間如何察覺與調適心理健康


作者:陳田育醫師研究室




近來身心科的門診量增加不少,其中很多是因為疫情相關問題前來就診,之前由國衛院林煜軒醫師主持的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podcast特別整理了一系列與COVID-19疫情相關的身心健康議題,今天來為大家整理其中我很喜歡的一集內容分享給大家!


疫情期間常見的身心症狀



一、睡眠障礙


睡眠(失眠)為重要身心健康指標,疫情影響死亡數較高的國家,民眾搜尋失眠的比例也比較高,在封城、人流量顯著下降期間,焦慮、恐慌發作、失眠搜尋量顯著增加。其中失眠的Google搜尋量顯著與疫情嚴重度有相關,從患者的睡眠狀況做心理健康的覺察是實際的作法。

而其中睡眠障礙會影響許多人,新冠病毒的確診者高達75%會有睡眠問題,醫療人員會有36%受影響,一般民眾也會有32%出現狀況。因此如果臨床上遇到近期出現睡眠障礙困擾的患者,一定要評估是否有受到疫情的影響。


二、沒安全感


美國人在2020年的4月時,心理壓力還有孤獨感,較2018年同時間更大(來自抽樣且具代表性的美國成年人資料庫,其中心理壓力較高且沒有安全感的的族群包含有18~29歲的年輕人、家庭收入約35,000美金(較低收入者)、西班牙裔的群眾,其中經濟壓力是疫情期間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因素。

而他們的心理壓力源包含有
  1. 65.1%擔心疫情影響到工作
  2. 65%怕得到COVID-19
  3. 60.6%擔心經濟問題


三、獵巫心態


尋找戰犯的心理很容易出現在疫情期間,國內外皆然,大家都會想說,現在的疫情之所以會擴散,到底是誰害的?

這個病毒是不是人工合成的? 是不是生化武器? 如果沒有誰做了什麼事情是不是就不會這樣了? 

有這種心理的人很容易會因為政論節目或者部分新聞的搧風點火而出現情緒障礙、更常會合併有抽煙喝酒、且身體容易會有不適症狀(如全身酸痛、容易疲倦等症狀)。


我們可以怎麼做?



一、慎選資訊


媒體在疫情期間是重要傳遞知識的工具,但也可能是散佈假訊息、謠言、陰謀論的平台,對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很容易有負面的影響。

大家務必過濾資訊、避免跟風,才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


二、正常作息


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改為居家辦公,小孩在家居家上課,我們應特別注意兒童與青少年的作息。

兒童與青少年的建議睡眠時間
  • 3-5歲:10-13 小時
  • 6-12歲:9-12小時
  • 13-18歲:8-10小時

成人睡前一小時減少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不要將其帶入臥室,也不要食、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食物。


三、正向轉念


當自己覺得情緒低落時,需要找到能健康地讓自己變快樂的調節方法,儘量不要在家喝酒,容易有惡性循環。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平均3/4的成年人每個月喝酒的天數多了一天,平均1/5的女性每個月過量飲酒的天數也多了一天。




延伸閱讀



接受專業諮詢評估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線上視訊教學的技術





實體課程演講全面取消,然後呢?


2021年5月中後,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新冠病毒疫情在雙北大爆發,台灣正式進入社區感染,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大家人心惶惶。不少人改為在家上班,小孩開始嘗試視訊上課,許多服務業更是直接拉上鐵門直接休業。

大家努力了一個月,疫情稍稍有看到回穩的狀態,美日應援的疫苗也開始施打,希望在未來的半年,台灣能逐步走出疫情的陰霾。也在目前疫情稍微回穩之際,許多暫停的教學與繼續教育也逐步跟著要重新開始進行。

然而,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實體課程,可能短時間回不去了,線上課程看起來會陪伴大家一陣子。


線上課程,讓人有點喜歡也有點不喜歡


線上課程有很多好處,首先線上課程比較不受場地限制,大家不用特地為了上某個課要跑到特定的地點,也不用擔心太晚到坐後面看不到,更不用擔心如果講師講得很差,會不好意思離開,直接按離開會議,一秒解決。

距離與空間的方便,同時也可能會變成壞處。

過去可以利用會議認識大師與神人的機會大幅下降,也沒有理由到外地參加課程順便旅遊跟享用美食。最重要的是,線上課程/會議,壓力山大的是講者!

跟實體會議比較起來,我認為擔任線上課程講師壓力至少高上兩倍,因為除了教學內容可能隨時被翻拍翻錄之外,線上課程也不容易有所謂的教學氣氛,許多實體課程可以操作的教學技巧在線上課程無法重現,許多講師對著電腦講話真的會講到沒力!

還好,大家的需求,教學神人福哥聽到了。

福哥原本對於教學技巧就有深入的研究,除了是著名的企業講師,也出了一本書專門講教學的技術,開了一系列教學技術的線上課,連博士論文都在弄這個主題!

經過疫情期間的摸索與研究,福哥舉辦了一系列的分享活動,跟大家分享線上教學的技術,其中有兩場是特地開給所有醫療從業人員,造福了數百位的同好,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親身體會。

這兩場是福哥無償的分享,我也希望能夠無償的分享一些心得給大家。




線上教學技術的三個核心概念


一、回歸教學的本質


福哥開場就請大家不要被「線上」迷惑了,做線上的教學與分享仍然要回歸教學的本質,如果講授的內容豐富而且以前自己的實體課程就相當精彩,那麼線上課程也一定會相當精彩。

線上課程仍然可以很順利的應用「講述法」、回答問題的「選擇法」、分組或點名回答的「問答法」、以及許多線上演講系統可以執行的「小組討論法」、示範給學員看,然後請學員嘗試做做看的「演練法」、以及事先準備好的「影片法」、或者搭配分組競賽的「遊戲法」都是可以在線上課程操作的方式,只是過去熱絡的實體課程氣氛,難免會因為距離因素受到影響,但如果只是為了提升學習的成效,相信一定沒有問題。


二、最小資訊化需求,最大化教學效果


有些老師會運用一些線上軟體,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轉換軟體去做其他的操作與練習,但是每次軟體的切換都是一次注意力的切換,是否值得去做這件事情,每位老師在備課的同時,應該同時考量進去。

就像準備簡報也不是越花俏越好,最好簡報清楚簡單,不要有過多的資訊,也不要有過多的動畫,反而可以有最好的效果。


三、兩機在手是基本需求


兩機的需求是至少要一台電腦跟一台手機,電腦作為主要課程施作的平台,手機則用另一個帳號登入系統,用來監測學員看到的畫面,避免學員看到不該看的東西XD

如果電腦能夠搭配雙螢幕,就更可以順利地分享畫面,力求順利的掌控現場狀態。

當然,如果要做到專業版,螢幕跟器材當然是越多越好!福哥這場的分享就用了六台裝備!

事前的練習也相當重要,不然相信大家應該都有經驗,每次總是有人分享自己畫面之後,要不斷問大家有沒有看到他的畫面XD


何小玉老師製作
何小玉老師製作


國外今年的醫學年會都已經全部線上化,每天信箱都有許多不同的通知信,包含哪位大師幾時要開直播都會通知XD。

線上教學以及線上會議甚至線上辦公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大家一同抗疫的同時,可能也要儘速習慣趨勢的變遷。祝大家疫情期間都能平安,也能快樂的學習!


延伸閱讀




接受專業諮詢評估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疫情升溫,本土研究揪出四大因子影響睡眠


作者:陳田育醫師|台灣睡眠醫學會




隨著台灣疫情升溫,「失眠」在google關鍵字搜尋中也開始變得熱門。台灣睡眠醫學會提醒,民眾務必要注意自身的身心健康與睡眠品質,因為疫情導致的失眠與睡眠障礙可能會是重要的心理健康預測指標!好的睡眠是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關鍵,睡眠醫學會也提供好眠三招,呼籲民眾一同用好眠對抗新冠肺炎。


國衛院研究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團隊近期發表於醫學資訊最頂尖的《醫學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的研究指出,「失眠」是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最敏感的指標。該研究團隊採用Google Trends資料,分析全世界19個國家疫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發現當各國實施封城後,19個國家的死亡增加數,與「失眠」搜尋量增加天數呈正相關。

「失眠」相關關鍵字在google搜尋增加最多的是「隔離失眠」、「失眠原因」、「冠狀病毒失眠」和「失眠療法」。顯見失眠可能是由於隔離政策增加了社交孤立,進而加劇了負面的影響。在疫情之下的心理健康評估中,「失眠」與睡眠品質的改變,佔有重要的角色。


凱旋醫院|高雄醫學大學研究


另一個由高雄凱旋醫院李典政醫師與高雄醫學大學顏正芳教授團隊藉由臉書與網路問卷發表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的台灣本土研究指出,有四大因子容易在疫情期間影響睡眠,分述如下

  1. 過於擔憂新冠肺炎疫情
  2. 社會支持程度較差
  3. 疫情衝擊學業與工作
  4. 原本健康狀況較差


最新實證


今年剛於美國睡眠醫學會官方期刊《臨床睡眠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發表的統合分析研究指出,縱覽全世界13個國家的研究結果發現,確診新冠肺炎者,有高達74.8%合併睡眠障礙,而疫情下36%的醫療人員,以及32.3%的一般民眾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礙。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指出,綜合以上資訊,失眠是疫情期間身心健康的一個指標性因子,而睡眠又與健康息息相關。為此,台灣睡眠醫學會提出三個方法,協助民眾在疫情期間維護睡眠品質,以利維持良好的免疫力對抗病毒。


一、 睡前兩小時,遠離新冠肺炎訊息


目前的新聞資訊來源,除了各新聞台不斷地呈現外,社群媒體也會不斷出現新冠肺炎的相關訊息,建議民眾應考慮避免過度沉浸於相關的訊息轟炸。同時應避免於睡前持續閱讀相關資訊,容易提升警覺度,導致入睡困難以及夜眠中斷等問題。


二、 居家輕隔離 正常作息維持生理節律


目前許多民眾已經改為居家遠距工作,小孩也因為停課之故改為在家學習。在如此特殊的情境之下,許多人的作息開始改變,會因此延後睡眠也延後起床時間。學會建議民眾在此疫情期間,應持續保持原本工作與上學期間的作息時間,避免未來解封時,生活作息大亂,跟不上既有的行程。


三、 轉念加正向,減少憂鬱與焦慮


疫情影響了許多人的生計與生活習慣,在疫情升溫之際,建議民眾在辛苦之餘,也要多做正向積極的思考。例如因為疫情因素取消的許多活動,可以藉此檢視相關活動對於自己生活的重要性,重新檢視生活的重心。

孩子因疫情無法上學,也能因此做機會教育,讓孩子更了解在學校就學的可貴,運用轉念的思考與適度的運動休息,減少焦慮與憂鬱的情緒,自然也較不容易出現睡眠障礙。

然而,若您持續於疫情期間出現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或是比平常早醒的睡眠型態改變,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影響,且一週內有3天以上,就建議應該尋求醫療上的協助。


延伸閱讀




接受專業諮詢評估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從健康大數據出發,迎向未來美好生活






兩年前,幾位好朋友籌辦了第一屆的健康大數據研討會(心得連結),當時我特地風塵僕僕全家從台北開車到台南與會,會中除了有豐盛的學術饗宴,大家會後也一起享用了美味的道地台南牛肉火鍋。

兩年過去,當時許多與會的好朋友們,在學術上都有更進一步的拓展,也有幾位僅僅使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完成博士的學位。

甚至也有朋友,在這兩年間,利用健康大數據,從臨床服務發想,透過研究證實,再順利商品化進入臨床端服務,造福人群。

兩年後,這次由義大的陳建翰主任主辦,最近才剛剛和陳主任完成有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大數據研究發表(如連結),好朋友舉辦的活動,自然要大力支持,我在很早之前,就訂好義大飯店的住宿,打算全家一起來支持義大集團。

很可惜,正式會議的前一週,國內疫情加劇,甚至原本擔任主辦的夥伴同仁,也因為在桃園地區的醫院工作,臨時需要支援緊急醫療任務,因此主辦單位最後決定改為全線上會議。

我雖然前一天開夜車南下高雄,但隔天一整天的線上會議,卻讓我精神百倍,整場會議收穫滿滿。

儘管是參加線上會議,一整天卻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捨不得離開,我個人認為這場活動的含金量至少是報名費的十倍以上,會議的優質講者與乾貨十足,真的是最高等級的研討會。




整場會議中,從外科系、內科系醫師的角度,提供研究起步的發想,再由資深醫師與統計分析師提供研究計畫撰寫的秘訣,之後由長庚體系的優質講者,跟大家分享如何從大數據研究出發,串聯基礎與臨床研究,與醫療專利及商業模式的概念。

最後再由三位重量級的老師,非常用心的跟大家分享他們是如何將自己的研究優化,而後能不斷地將研究刊登於JAMA系列期刊。壓軸的紀景琪理事長,更是與我們分享他如何從家人生病的經驗中,發想研究,造福未來的患者,相當令人動容。

整場會議,不論是年輕醫師或是資深老師,簡報能力十足,清楚明瞭,比看電影還要精采,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與講者的用心。

會後,甚至有一位講超好的講者私訊我,希望我可以再給他演講上的建議,這種追求完美的努力,實在讓人敬佩。




經過一整天的會議與一週的沉澱,我有三個觀察想要分享給大家


一、大數據成就合作型人格


健康大數據的研究,很難是一個單打獨鬥的研究方式,這個過程中需要不同專家的合作,檯面上可以看到有一些學者總是可以在大數據的研究中獲得績優的成績。然而,這種研究,也不是適合所有的人。

通常,善於合作,能夠相互扶持的學者,比較適合這類型的研究,一整天的演講當中,慈濟體系與長庚體系的幾位講師,在演講過程中都不斷感謝其他共同合作的夥伴,其績優的人品,讓人敬佩。


二、多元類型研究成為主流


假若以臨床醫師的角度,目前研究的趨勢,似乎是先決定研究主題,而後開始運用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論文寫作文體,圍繞相同主題來堆積自己的研究堡壘。

兩位優秀的長庚耳鼻喉科醫師,都從健康大數據研究出發,確定主題後,再搭配基礎研究與臨床術式發明,短短幾年,拿下該領域的話語權。

這種多元文體與研究方式的發展方向,看起來是年輕醫師未來在學術領域生存下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模式。


三、醫療體系策略成為門檻


不得不說,整場演講其實幾乎是看長庚體系醫師的表演。其他醫療體系也有許多優秀的明星選手,但是長庚體系有自己串連成功的體系內巨大資料庫,從臨床應用到學術應用都大幅超前台灣其他醫療體系,因此長庚的明星選手,利用這樣的優勢,能夠有非常驚人的表現。

此外,長庚體系還跨足許多健康產業,因此其中一個成功商轉的模型,就是明星講者與體系共同成長的成功案例。

醫師專心做相關研發與臨床試驗,體系提供後續的法律服務以及商業模式建構,這樣的育成模型雖然陸續都有醫院在做,但長庚體系仍然有先天巨大的優勢。

許多假日的研究會議,大家都是簽完名就繞跑,這場線上的會議,早上最高來到200人左右,下午五點半結束時竟然還有170+學員在線上,這種留存率是我看過最高的一次,也足以讓其他單位學習。

我們在持續學習的同時,也有許多醫療同業正在第一線為疫情打拼,再次感謝大家的努力,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過一個好年!

再次謝謝主辦單位義大醫院醫研部的同仁,舉辦了一場完美的學術饗宴。


延伸閱讀




接受專業諮詢評估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三軍總醫院陳田育醫師與美國UCLA跨國產學合作研究案 誠徵研究助理一名






研究說明


本研究為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陳田育醫師研究室與美國UCLA、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網路心理與數位行為研究室、及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多中心產學合作研究案。

職務說明


研究內容主要為情緒評估app、睡眠記錄app、與穿戴式裝置的臨床應用。研究內容涵蓋睡眠醫學、精神醫學、與網路心理學等跨領域範圍 。工作內容主要為施作漢氏憂鬱量表等評估問卷、協助受試者使用手機app與穿戴式裝置評估受試者情緒狀態之業務:

  • 臨床研究收案、施作憂鬱症量表
  • 研究資料收集、匯整與統計分析
  • 研究經費結報、主持人交辦事項
  • 計劃書報告與研究成果科普撰寫


應徵條件


  • 大學(含)學位以上,具有流病、統計、心理、精神醫學經驗者佳
  • 具備統計分析及資料庫分析經驗,熟悉如SPSS等統計軟體
  • 具研究計畫案管理之實務經驗
  • 熟悉人體研究倫理之相關規範,具人體研究計畫申請之實務經驗者
  • 具備基本英語會話與文書能力


工作地點


三軍總醫院,每週約3天臨床研究收案

工作待遇


以科技部專任助理人員薪資標準彈性議薪
(學士每月約32,466~45,000元、碩士每月約37,132~50,000元)

工作期間


自2021年3月底前起聘(多年期計畫)

上班時段


週一至週五,08:00~17:00 (彈性時間09:00~18:00)

其他應徵方式及備註


意者請備個人簡歷(含最高學歷、畢業科系、現職、經歷、專長、畢業論文等其他有利證明文件)等相關資料e-mail至:chenforsleep@gmail.com

來信主題請註明:「應徵研究助理- 【您的姓名】」如通過初審將於一週內通知安排面試,資料恕不退件。

歡迎先至陳田育醫師個人部落格瞭解相關個人簡歷與學術背景


更認識陳醫師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注意!每天上課都遲到,你可能有學測症候群!





門診大哉問


「你不要看我啊,就跟醫生說你的問題啊!」媽媽手插著腰,跟高三的兒子這麼說。爸爸則雙手環抱於前胸,一發不語。

我看情況不對,趕緊緩頰。

「帥哥,沒關係,你不要緊張,我們來討論看看有沒有那些地方可以幫上忙。你有什麼不舒服嗎?」

「我沒有怎樣啊!」張同學有點無奈的說。

「怎麼會沒有呢?學校寄通知來,你再遲到操行成績不會讓你過!每天晚上都在划手機,叫你早一點睡都不早一點睡!醫生,他有手機上癮啦!」媽媽忍不住大聲了起來。

聽到遲到這件事情,再加上張同學身上還穿著台北市明星高中的制服,而且又是十二月中,我大概就猜想到張同學應該會是只需要看一次門診的「學測症候群」

「同學,我大概猜到你的狀況了。媽媽你們先不要激動,我來問清楚。同學,我要知道你每天的生活狀況,你下個月要學測吧?」

「嘿啊!」張同學依然不改他句點王的特色。

「你有補習嗎?你每天跟放假的行程如何?學校模擬考狀況如何?」我反射性把常問的問題一次問完。

「我有補三科,每天南陽街吃晚餐,下課後直接回家,到家大概晚上十點半。沒有補習的兩天會在K書中心唸到快十點,一般回家洗個澡後再複習一下考試重點,然後一點多躺下去睡,稍微滑一下手機而已啊,我也不知道我幾點睡著,可能是兩點多吧!最近大概要八點多才能趕去學校,第一堂課偶爾會遲到。然後星期六要去衝刺班,星期天看狀況,補眠一下去圖書館。」句點王終於多說了一點話。

「好的,你們不用擔心,我把這種狀況稱作學測症候群,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同學來看醫生,通常都沒有大問題。而且常常都只需要看這一次門診,後面就會好了。」學測在即,我希望這番話能夠給張同學跟緊張的家長一點信心。

台灣青少年睡眠不足這件事情還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但「學測症候群」經常出現在準備大考的國三與高三學生,其實只要簡單調整一下行程,通常都可以改善問題,甚至還可能因此大幅提升考試的成績!


你熬的不是夜,你熬的是一個焦慮的大腦


青少年正值學習的黃金時光,很大部分的青少年可能因為升學的準備與夜間的輔導課而犧牲掉不少白天小睡與夜間睡眠的時間,也有可能因為本身的日夜節律相位延後,因此需要費盡心力才能趕上每天早上七點多的上課時間。

普遍而言,台灣的青少年多有睡眠缺乏的問題,而睡眠、學習、記憶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良好的睡眠可以讓學習記憶深化並讓隔天有更好的學習表現,過去的統合分析研究呈現一致的證據,發現在青少年階段若出現睡眠剝奪的情形,對於青少年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與記憶鞏固(memory consolidation)上會有明顯負面的影響(參考文獻1)。

這兩項能力,正是學習階段中的青少年最需要的認知能力。然而,學業壓力甚大的亞洲青少年,週間學習每晚的睡眠時間卻平均少了歐洲青少年約100分鐘(參考文獻2),因此睡眠與青少年學習的議題非常值得所有相關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家長、與老師注意。

陳醫師的研究團隊過去曾經在北部某高中做一橫斷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高中三個年級總共收案757位學生,其中高三同學在評估的當下有69位已經完成大學的甄試或申請,199位仍在準備大考。研究結果發現,有60.9%的高中受試者每天超過午夜12點才睡覺,平均的睡眠時間約為6小時。

而高二與高三的學生有近三成出現白天嗜睡的狀況。而已經完成學校申請的69位高三受試者仍然有60.9%的比例會超過午夜12點才睡覺,且亦有30.4%出現較高的白天嗜睡情形。但這69位高三生在憂鬱量表與睡眠品質量表的評估上有最好的表現,正在準備考試的199位高三生則有最差的憂鬱量表分數(參考文獻3)。

由我們的研究可發現,就算是已經完成大學申請的高三學生,在相對學業壓力較低的狀況下,仍然有很高的比率會超過午夜12點才就寢,且白天仍有一定比例的嗜睡狀況,因此評估青少年白天在學校嗜睡的情形或處置需要更個別化的評估與討論,而非單純以學業壓力作考量。

而每年在大考前來就診的國高中生,則有許多是因為過度準備考試後所導致的睡眠不足合併睡眠相位延後與白天嗜睡。

通常問診下來幾乎都是每晚補習到很晚,假日也沒有時間休息,導致多次遲到且模擬考成績退步。不但考生緊張,連帶家長也跟著緊張起來。但其實處理上只需要做幾件事情,不但可以改善目前的遲到問題,甚至還能因此提升考試的表現!


面對學測大魔王,你需要的是一個休息充足的大腦


相信透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其實也知道,要改善白天遲到以及提升學習效應,應該就是要有充足的睡眠,讓大腦有足夠的休息。以下是我常常推薦給這類型就診患者的建議。


一、停止效果不佳的夜間補習,考慮以自修或以家教取代


國高中的補習班上課通常都是利用下課時間進行,許多學生又是由遠地通勤到學校,往往回到家的時間都超過晚間十點,加上大考將至,許多人再拚一下就到半夜一兩點了,一陣子後自然會出現遲到的問題。

假若該科目的補習不但沒有因此獲得成績的提升,應考慮停止過多的夜間補習,以自修方式或者考慮進行短時間的個人家教,針對個人弱項加強即可,藉此獲得更多的休息時間。


二、考前一個月應將身體狀態調整與大考時程一致


許多考生在考試前相當緊繃,每天努力奮發念書,參加許多模擬考試,但卻沒有注意到真正的大考是在假日舉行,且很多是一早八點多開始考到下午。然而許多長期熬夜唸書的考生,往往都是在週末補眠,且平日在下午才有最好的精神,上午時間往往昏昏沉沉。

既然學測與指考是最終的大魔王,應該盡早讓自己每天在該時段有最好的身體狀態,我都會建議就診的學生應該盡早開始調整作息,且最晚在考前一個月就要讓自己的精神狀態與大考的時間一致。

如果考試是連續兩天週末的考試,應該提早進行模擬測驗,且測驗的科目順序與時間應該與大考一致,讓身心狀態提早適應大考的步調才是。

只要來診的同學沒有明顯的情緒疾患,幾乎每一位同學都不需要再次回診,陳醫師還曾經接過患者母親的感謝信,表示他兒子因為提早結束學校的晚自習回家後,念書的時間減少,反而學校模擬考成績提升了一百多名,讓孩子對大考充滿信心,也不再遲到了!

距離學測剩下倒數一個月,預祝每位考生都能金榜題名!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接受專業諮詢評估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蝦米!原來安眠藥這樣減才能成功!

 
作者:陳田育醫師




門診大哉問


「醫生,我覺得你開給我的安眠藥都好恐怖,我覺得我已經很好睡了,我媽叫我好了就不要吃這種藥,人家都說會上癮,我只停了一天藥,結果完全不能睡,從晚上11點躺到早上5點,害我上班都打瞌睡,隔天只好把藥吃回去。」36歲的Linda,是位產後憂鬱症的患者,經過半年多的治療,已經幾乎恢復到自己最佳的狀態,上次看到她是一個月前的回診。

我看了Linda一眼,吸了一口氣,正準備說話時,Linda又問了一句~

「醫生,我現在吃的這些藥是不是要吃一輩子阿?」Linda皺起眉頭問了大家都會問的一個問題。

「每個病人狀況不一樣,如果是你,當然有機會不用吃藥阿!」從早上門診看到下午,已經沒有太多說話的力氣,但這個重要的問題,還是需要好好跟Linda說明,同時給他一點信心。

「其實你的問題,我今天已經回答了好幾位病人總共將近二十次,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但其實減藥與停藥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需要我們互相的配合喔!」

「鎮靜安眠藥物的減量與停藥,其實可以歸納出三個大方向,如果你能夠好好遵守這幾個原則,經過努力,一定可以劈開巨石!」

「哈,醫生你也有在看鬼滅齁」

「我是想看看你有沒有專心在聽我講話!」

許多患者都覺得使用安眠藥物非常恐怖,尤其藥袋上會寫著第四級管制藥物,去藥局領藥時都很有壓力。

但其實鎮靜安眠藥物在臨床上對於許多患者是重要治療的藥物,我們自己過去做的研究當中,假若一個人每天晚上無法很安穩的休息五個小時,未來會有較高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參考文獻1)

因此過去在門診中,如果患者表示自己每天晚上只能斷斷續續睡2~3小時,我都會強力建議他們短期使用一些鎮靜安眠藥物治療,且經過治療4至8週後,再依照狀況給予減藥或者停藥。

但是減藥這門學問,其實有一些重要的方式與重點,只是很多人都沒有正確執行。很容易會因為錯誤的減藥方式,讓身體產生不適,而錯失減藥的最佳時機。

以下有三個減少鎮靜安眠藥物的重要心法,分享給大家


一、主要的疾病要穩定


很多患者來到門診,主要抱怨有一些失眠的問題,但是他其實真正的核心問題可能是焦慮症、憂鬱症、其他精神疾病。也可能是身體的疾病,例如身體疼痛、夜間頻尿、或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睡眠疾病。

以上相關的疾患都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因而需要鎮靜安眠藥物的使用。如果我們想要減少鎮靜安眠藥物的劑量,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相關影響睡眠的疾病都需要處在相當穩定的狀態。

畢竟睡眠品質會與眾多的疾病有互相影響,假若因為不正確的減少藥物,導致睡眠品質惡化,很容易會造成其他的疾病的復發,反而得不償失。


二、付出相對應的代價


安眠藥劑就跟其他藥物一樣,藥物的治療目的是讓我們能夠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睡眠狀態。如同前述,許多患者可能是因為身體狀況不佳、作息不穩定、生活壓力龐大、沒有運動習慣、體重過重等,導致睡眠品質不佳。

因此,當我們要開始減少晚上的鎮靜安眠藥時,應該要付出一些相對的代價。例如,應該要好好去學習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良好的睡眠環境建構,參加睡眠認知行為治療,閱讀相關睡眠健康的資訊,開始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多一些放鬆的時刻,放棄一些過去比較繁重的工作等。

許多人都覺得自己因為失眠,所以請醫師開藥,但用藥了一陣子,卻又抱怨醫師只會開藥,沒有把他的失眠治好。但細問下來,自己卻沒有在生活上做出任何的改變,這樣其實相當可惜。 

因此我都會建議患者,當他要開始減少安眠藥物時,請他在身心狀況以及生活作息上都必須付出相對的代價。然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往往是最困難的一件事情。


三、減藥別讓大腦發現


最後一點,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在減藥的過程中,不能讓我們的大腦發現。大腦是全身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器官之一,當我們開始減藥時,大腦可能會不開心,會讓那天晚上睡得不好,一但睡不好,許多患者就會相當挫折,隔天馬上把藥物加回去,就失去我們減藥的初衷了。

因此我有九個字要送給正在減少安眠藥物的患者

選一種、過一週、減一點


很多患者覺得安眠藥很恐怖,不但沒有先詢問過醫師,當他自己覺得症狀改善時,很多人會一次就減掉一半的藥量,甚至完全就不吃任何安眠藥,但是隨之而來的就可能是整晚的失眠。

等了幾天之後,可能其他的疾病就隨之復發,等到下次回診時,一切治療又需要從頭開始。

因此,成功的減藥應該是要以減藥成功,又不會導致其他疾病復發為前提。當醫生說自己可以減藥了,那麼下一步我們該做的事情就是慢慢的減,偷偷的減,不要讓我們的身體發現,先詢問醫師可以選擇那一種鎮靜安眠藥物開始減,每次以1/3~1/2的劑量減少,每次減藥維持同劑量達一週的時間

例如: 醫師表示可以開始減少A安眠藥,這時候可以考慮將A藥從原本每晚一顆,變成每晚2/3顆,假如減藥當天出現睡眠品質不佳,先忍耐不做變動,維持A藥2/3顆劑量使用持續一週,通常大腦很有機會在一至兩週的時間習慣新的劑量。

假如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下一週再繼續把劑量減少,減藥過程中間如果睡眠開始出現不穩定,先不急著把藥物加回原劑量。等待一週的時間,當睡眠情況都沒有改善,就需要先打住,加回前一級的劑量,返回門診再與醫師討論。

以上三點,是陳醫師每天在門診與患者耳提面命的重點。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 

同時提醒大家,若您有減少安眠藥的需求與相關問題,務必要先詢問過您的醫師,醫師同意後,可以考慮以九字箴言「選一種、過一週、減一點」來執行,避免因減少鎮靜安眠藥物導致原本的失眠症或其他更重要的疾病,因為睡眠的不穩定而導致復發,反而得不償失喔! 


參考文獻


  1. Chen TY, Winkelman JW, Mao WC, Yeh CB, Huang SY, Kao TW, Yang CCH, Kuo TBJ, Chen WL. Short Sleep Du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erum Homocysteine: Insigh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J Clin Sleep Med. 2019 Jan 15;15(1):139-148.doi: 10.5664/jcsm.7588. PMID: 30621835; PMCID: PMC6329535.


接受專業諮詢評估